国际收藏家协会
网站首页 >> 新闻中心
传承、革新、跨越,让民族文化绽放光芒——宜兴吴门紫砂陶艺百年传承纪实(四)
来源:本站 作者:管理员 日期:2023/1/12 18:04:09



    紫秒壶呈四方, 四角折转圆熟,壶身轮廓宛若半月,前端流嘴跟部粗圆, 嘴口前身外翻,壶身另侧置圆把,自肩部斜出,收于壶身下端,壶盖沿边作方唇,中部平张微薩,上设桥翅, 与顶盖衔接自然,壶身底部四角作足,触面宽大,整件茶壶造型教厚沉稳, 壶身四角寓方于圆, 浑朴有致。茶壶外壁一面作各体书法装饰,古朴有趣,后落”岐阁主人刻”款,另面刻画小景山水,画面表现河岸山林,其中一小亭 心立于河岸之边,岸上树丛三两相依,随风摇摆,整幅景致清秀宜人,画面上方题“岐陶刻”款。壶身器底刻“吴德盛制”款,其为民国时期著名紫砂陶器商铺名号。金鼎商标也成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商标。至此,商号、商标进入到了孕育中国紫砂品牌世家传承、传世经典的重要时期。

在制壶与陶刻风尚变化的新潮流中,陶刻名家高手们开始在紫砂茗壶上以书法或绘画挥就力作,书画的高雅、刀法的遒劲,山水人物的严谨法度,茗壶名刻的相得益彰,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独特民国紫砂艺术。既包含那个时代的生活雅趣,也体现着紫砂陶人的高超技艺和精神审美,从而增强了紫砂茗壶的艺术魅力,深得民国社会上层人士的青睐。

吴汉文不仅是清末民初宜兴一带的紫砂制陶高手,而且擅长于壶身雕刻诗词书画,在紫砂器装饰手法上,他在承袭前辈风格的基础上,通过摹刻名字名画让紫砂壶更具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。


图片


吴德盛出产的作品有茶壶、茶杯、茶具和其他器皿。纹饰绘画、书法兼具,是典型的二十世纪初期风格。有时,陶器表面还会涂上一层黑彩,使陶刻的圆案显得更加亮眼突出。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壶形敦厚圆润,经捂灰工艺而呈黑灰色。壶身正血刻蒙书“雷芽”,著款“时纪王 (1932年)仲秋之月岐陶携”;另血铭”幽香,激石画”,旁饰幽兰数朵,运刀明快。底部“金鼎商标”形印款, 盖内”熙巨”蒙书印款。灰,即将已烧清的紫砂壶用稻谷的谷康密封于更钵内,放在龙窑的炉头部位再烧一次。由于炉头部份的温度在1000度以下,烧成时升温缓慢,谷樣被引燃但因缺乏足够氧气不能充份燃烧,其炭分子吸入壶胎而形成黑色。

 

图片

金鼎商标款王照臣制紫砂壶 


图片


图片

金鼎商标款紫砂盘

 

图片

金鼎商标款任淦庭作紫砂挂盘


盘为圆形,直口,浅腹,平底。黄白砂泥制成,呈色冷黄,烧成火候甚足,结胎 硬朗。盘心携刻玉川品茶图,高士宽衣带,煎煮茶汁,刻画生动,题铭“玉川品茶。松道人作” 铃即”任氏”。紫砂盘画面布后有序,利用大血积留白的手法表现高雅清醋的意境。器表焕发神采, 纹路斐然,与铁刻书画纹饰相映成趣。器形虽简,然胎体厚实,意境高雅,为上等紫砂器具。



“吴德盛”之所以名号响亮,除文化底蕴深厚、产品质量高之外,重合同守信用也是中重要的因素之一。1934年,吴汉文和外商签订了300只学习花盆的任务,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王宴春,外商合同要求很严格,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,必须按期交货。如果逾期,不仅要退货,而且要罚金。为守信誉,王宴春苦思冥想率先做出成了紫砂成型的档坯模型,开创了宜兴紫砂陶生产中壶体成型中使用模型的先河。



存世的吴德盛潜陶款段泥刻花鸟诗文方瓶, 瓶身以团泥制成,作双耳扁方瓶。瓶口微侈,长颈稍内束,鼓腹下垂,方圈足,对称双兽耳环。光素瓶身刻画花鸟图,并署:“仿新罗画意,潜陶作”,另一面刻“清供。岁在甲子春月阳羡潜陶氏题并刻。”工艺不俗,乃民国时期佳制。


图片

(吴德盛)潜陶款 段泥刻花鸟诗文方瓶


《民国紫砂大事记》杨世明先生称,苏州著名作家范烟桥1934年发表的散文《湖山壮兮洞天奇》中,能找到范烟桥与金寿楣、徐云秋等苏州文人那次游历宜兴的记录,其中有如此描述:“入吴德盛陶器肆,其主人汉文,老于世故,附庸风雅。”


图片


自吴汉文“金鼎商标”创制以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,是中国紫砂品牌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,“金鼎商标”作为中国百年紫砂世家传承品牌,以经典富集,代表并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紫砂品牌繁荣。可以说,“吴德盛制”代表着民国时期宜兴紫砂在清末沉寂之后的一次重要觉醒与复苏,是代表中国紫砂在整个20世纪走向兴盛的著名紫砂商号之一。

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宜兴土地。吴德盛陶器行遭到了日军飞机轰炸而夷为平地。盛极一时的吴德盛陶器行、名震中国紫砂界的吴氏金鼎,在阅尽紫砂繁荣风华之后,销声匿迹。


金鼎嫡传

“吴德盛陶器行”是民国时期名震中国紫砂界的品牌名店,“吴德盛制”则代表着民国时期宜兴紫砂在清末沉寂之后的一次重要觉醒与复苏。“金鼎商标”作为中国百年紫砂世家传承品牌,以经典富集,代表并彰显了那一个时代的紫砂品牌繁荣。是中国紫砂在20世纪走向兴盛的一个杰出代表,

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绵延未断。工匠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不熄是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广袤的国土千疮百孔,百废待兴,复工复业,恢复生产,是当务之急。吴氏金鼎经历着繁荣,也酝酿着复兴。吴门金鼎的嫡系传人吴余清秉承先辈的紫砂陶艺,以陶为业、抟土为壶,承前启后,传承创新,决心将吴氏绝艺继续发扬光大。为了创造更好的条件,吴余清一边在家里做陶,一边在宜兴市新庄镇经营他的吴氏陶艺工作室,专门为一些名人名家们雕刻制作紫砂壶,由于嫡传手艺高超,做出来的紫砂壶别致典雅,很受顾客欢迎,吴氏陶艺工作室的生意很兴隆。

宜兴有天土,吴门出陶人。宜兴吴门,经历第四代嫡系传大师吴余清,至吴门金鼎的第五代嫡系传人、中国吴氏陶艺金鼎商标传承人吴海龙,金鼎陶艺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,走向了百年金鼎的辉煌。

吴海龙1964年出生于太湖之滨陶都宜兴的新庄镇,是吴汉文的曾孙。幼年时代的吴海龙,从小就是在父亲的泥凳旁边长大的,受父亲潜心制陶的影响,潜移默化,汲取了紫砂蕴含的天地之灵气,从小就对紫砂工艺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和爱好。龆龀之年就下定了决心,追随父辈的足迹,传承紫砂工艺。1972年,刚上小学的吴海龙就开始跟随父亲研究紫砂陶艺。这一时期,是国家对教育进行调整的阶段,中国的教育出现了小回潮。从小学开始,老师就抓得很紧,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们还有点不太适应,整天圈在教室的孩子们从周一就开始盼着周末。周末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,从周一到周六,一直都在紧张地学习,难得周末不去学校,早上就可以赖在床上,中午可以和玩伴们尽情的玩游戏或者缠着大人带着去公园。但对陶艺已经上心,立志继承先辈手艺的小海龙,放弃了周末的玩耍,放弃了童年的欢乐,结陶为伴,以陶为乐,整天在紫砂作坊泥凳边玩泥巴,偶尔也在泥台上打打零工。绕在父亲的身旁,专心致志地看父亲制陶。经过几年耳濡目染的熏陶,吴海龙在伴随父亲的操作过程中慢慢入门了。在父亲的指导下,幼小的海龙慢慢对紫砂泥料的属性与分类有了一些了解。

12岁那年,吴海龙进入了初中,周末和放寒暑假,他那里也不去,就钻到父亲的作坊里跟着父辈制作茶壶,父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。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,吴海龙先生从对紫砂的了解、热爱、熟悉,再到对紫砂泥料的属性与分类,紫砂壶的鉴赏和保养等有了独特的理解。漫长的学艺过程,奠定了吴海龙今天的设计风格,传承了吴氏的紫砂陶艺。

1979年,初中毕业的吴海龙放弃了学业,决心跟着父亲学习紫砂陶艺。欣喜儿子喜爱陶艺,百年吴德盛后继有人,父亲心里感到非常欣慰,便同意了儿子的请求。从此,吴海龙在父亲的身边开始正式学做紫砂。

既然是正式学艺,一切就得按规矩来。吴余清对自己的儿子、唯一的嫡传弟子开始了严格要求。从头开始,手把手耳提面命的培养这个嫡传徒弟。

紫砂陶器从选择陶土做坯到产品烧成,要经过炼泥、制坯、雕刻、烧炼等工序才能完成。要培养一个出色的紫砂艺人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耳提面命的认真传授。吴余清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认真教导,潜心培养自己这个聪慧的儿子。

吴余清先从选土开始,教导儿子如何识土,如何选土。宜兴出产的陶土,按其颜色、产地的不同,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、东山甲泥、涧众甲泥、瓦窑甲泥、西山嫩泥、屺山泥、蜀山泥、白泥、黄泥、乌泥、红棕泥和紫砂泥等。甲泥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页岩(未经风化),也叫石骨。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粘土。性质有软硬、韧脆、粗细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。各种陶器根据大小、厚薄、曲直之异,用泥也各有区别。白泥、黄泥、绿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炼后,可以单独制造陶器。其它各种陶土均需混合使用,方能获得良好的窑业性能。其配合量随制品的种类、性质和形状大小而异。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吴余清带着儿子跑遍了所有土场,让儿子认识各种陶土,告诉他各种陶土的性质及用途,先让他识货。并告诉他: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,俗称“生泥”,泥似块状岩石,堆放在露天,稍事风化,待其松散,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,用轮碾机粉碎,将泥料过60目筛(泥料如太粗,制作时费劲;如太细,制作时则易黏手,并且烧成后收缩率大),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,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。

炼泥是制作紫砂陶的第一道工序。炼泥工艺细致复杂且讲究很多,经过开采、风化、配料、粉碎、陈腐、练泥等繁琐的工序。从正式学艺的那一刻起,吴余清就带着儿子从头做起,一步一步的往前走,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传帮带。

泥的炼制一般可分为手工炼泥和机械炼泥两种。吴德盛祖传一直是手工炼泥,不用机械炼泥。手工炼泥首先要肠晒泥。一般陶土从矿山开采出来后,要经过 3~6个月的自然风化,通过风吹晒和雨淋,坚硬的粘土矿会松散,便于粉碎,同时雨水也会冲去部分可溶盐类及其他对制陶无益的矿物,从而提高粘土的纯度。然后将肠好的陶土放入水中慢慢搅拌,使陶土融化变成泥浆。接着就是过浆,拿一大块海绵放在竹扁上,让泥浆通过海绵,过滤掉其中的碎屑、杂质,获得干净细腻的泥浆。再将过滤后的泥浆沉淀,排放掉表层的水,就得到了完全细腻的泥浆。然后进行晾肠去水,将完全细腻的泥浆堆放在平台上晾晒,待泥浆边缘出现装纹、表面已无水分的时候为最合适。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柔泥。揉泥是很麻烦的,先用棍子打泥,目的是将经过一系列过程后结成块的泥打松散,然后再象合面一样,用手不断地搓揉, 去除泥中的气孔, 使泥的质地更细腻,这样,“生泥”经过“陈腐”变成可用来制壶的“熟泥”,才得到最终用来做陶的陶泥。

手工炼泥的紫砂泥颗粒呈球状,体积大小不等,含量非常丰富,而且分布致密,就像许多体积不等的小球相互挤在一起。然后再经历一段时间的陈腐处理,可塑性就可以大大增加,这种处理工艺可以让细薄的泥条、泥片竖立起来并耐得住拍打,这些步骤也都是制作完美器型的最重要前提。

制作紫砂陶的砂料就“练”成以后就开始进行制作。先将泥料成型。陶器的造型干变万化,大到数米高的花瓶,小到精巧玲现的小碗, 薄如蝉翼的薄脸瓶、薄胎碗等。泥坯造型需要进行泥板成型、手工程制、盘条成型和手工拉还等四道工序。

泥板成型是用最常用到的工具——擀泥杖。将所需量的泥料置于平整的底板上,用擀泥杖从泥块的中心开始,像擀面一样,把泥块擀开。泥片的大小,最好是大于所需材料的大小,薄厚度达到自己的需求即可。对于厚度的掌控,可以借助已知厚度的木条,将木条置于泥侧作为参考。待泥板时干到一定程度后,裁处一块面积较大的长方形泥板。再按照所需尺寸裁出一块块较小的长方形的泥板和一块圆形泥板,并用刀片将泥板四周修齐整。然后再把长方形泥板治着圆形泥板边缘竖起围成筒状,切除多余的泥后进行粘接。成型后,晾晒到一定程度,再在表面刻画各种图案。然后进行手工握制。在陶器成型技法中,徒手握制是最基本本的方法。可按照自己所需捏制动物造型、人物造型等,还可以借助雕塑刀进行刻花、勾画等。握制时要注意,选用的泥料软硬度要合适。泥料太干燥就不宜成型或成型后会龟裂,反之,成型后容易均匀。

待到吴海龙将手工握制的要领掌握以后,吴余清一边操作,一边给他教导方法。首先是泥的固定。先在拉坯机转盘上抹一定量的水,将足量泥对准盘心砸下固定。泥在转盘上固定后,在泥团上抹适量水,打开拉坯机开关,双手再向下将泥团按牢。然后在拉坯机转盘上练泥。告诉他:即使经过揉压的泥土,在用拉坯机拉的时侯,都会出现气孔及泥土的硬粒,所以仍无法直接拉坯。因此,在成型之前,需消除泥中的空气及软硬不一的泥粒。练泥时调整拉坯机与自身坐资的高低,然后用双臂的肘关节顶住双腿膝关节的内侧、使双手保持稳定。双手握住泥块外壁,合力相向压泥。这样的话,泥块因受力会自然上升。这时,用双手均匀用力的将泥柱捧正、捧高并使泥柱由上至下逐渐变粗。这样反复两到三次,彻底挤出泥中的空气。

吴余清接着告诉海龙如何定中心:右手食指和拇指并拢,左手拇指伸出,顶着右手的食指和拇指。双手手掌保持握泥体状,直至将泥体拉成一个平顶的小火山状。这个时候就可以开环。用左手护住泥柱,右手拇指从泥柱的平顶中心向下插入泥体,同时保证拉坯机的旋转,拇指顺势缓慢将“洞”开大。

下一步就是成型。随着“洞”的逐渐开大,便开始变换各种手法进行拉坏、修型。比如,可以一只手的四个手指都伸进“洞”里,然后拇指留在还体外壁,随着还体在转盘上的旋转,我们可以向上、向外拉坏,使其鼓出“肚子”。若要将鼓出来的“肚子”渐渐收缩回去 就可以用双手的两虎口护住“肚子”,然后缓慢均匀向内用力,同时,向上提泥柱,就可以达到收缩的目的。但不论是什么样的手法,都应该保持手型的稳定。这就是“手随泥走,泥随手变”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。


图片


在坯体成型并确定了陶口的大小后, 要进行收口的工序。最后是取坯体。这一步骤就运用到了割线。左右手拉紧割线, 拉紧的割线水平置于坯体底部与转盘的粘合处,与坯体底部边缘相切,然后转动转盘,这样,割线就将环体从转盘割离了开来。吴余清叮咛海龙:操作一步,一定要注意在拉坯的整个过程中,双手的用力一定要均匀,否则泥柱就会倾斜;不同的手法运用时,手型一定要稳,因为处于拉坯过程的陶泥湿滑,形随手动,手型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坏体外形的塑造,进而会影响到坏体的稳定,可能出现倒塌。





友情链接: